2023年度有關清明節詩歌【五篇】

發布時間:2024-12-06 21:59:19   來源:詩歌鑒賞    點擊:   
字號: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范文第1篇一、看題目。有時,題目會為我們提供諸多信息,譬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晚景象,“泊”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有關清明節詩歌【五篇】,供大家參考。

有關清明節詩歌【五篇】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范文第1篇

一、看題目。有時,題目會為我們提供諸多信息,譬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情懷。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這類題目就表明內容是關于詩人與友人離別的,可以猜想詩歌孕育的思想感情應該是離愁別緒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詞》、《天凈沙,秋思》之類的題目,就可以斷定詩歌內容是寫詩人由眼前秋色引發出自己內心的許多感慨等。

二、看作者?!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詩人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創作風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亂時期,關心民生疾苦是他詩作的主要內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時期,他的詩歌多富于浪漫氣息。想象夸張是他詩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愛大自然,向往純真的愛情生活,詞作風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離,孤苦伶仃,詞風婉約低沉。

三、看注釋??醋⑨?,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有時細小的一個細節。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例如:唐朝朱慶馀的《近試獻張水部》:“洞房昨夜罷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初看是寫一個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見公婆的緊張與不安,但結合詩題仔細分析卻不是這么簡單。詩的題目暗示詩歌的思想內容。委婉含蓄。這首詩又題為《近試上張水部》,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通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個考生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見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幫自己過關的心情表現的貼切生動。如果不分析題目鑒賞詩歌就很容易出現偏差。

四、關注細節。關注細節在詩歌鑒賞中也很重要。藝術的特質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鮮明的形象和細節描寫是分不開的。常言道“一葉知秋”,關注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許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例如張籍《秋思》寫到:“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边@首詩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心理細節(復恐)和行動細節(臨發又開封)。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把詩人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具有典型意義;
使境界突現,形神逼露,驟然振起了全篇_的精神。王安石在《題張司業詩》里評價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鼻宕说螺浽凇娥B一齋詩話》中推崇“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笨梢娫谶@首詩中就是細節描寫集中體現了詩歌的主旨,并且很恰切的傳達出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細膩情感。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范文第2篇

一、要理解其內容,這是閱讀詩歌的基本要求,是進行鑒賞的前提。

理解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分析詩題,詩題是詩的“眼睛”,分析詩題是正確理解詩歌內容的重要途徑之一。

2.注意聯系作者生平與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這與作者流露在詩歌中的思想感情有著極大的關系。

3.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注意它的詞義、句義、典故、節令、闋、義等等。

重點是詩句中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關鍵作用的詞語。古代詩歌多多省略、跳躍與倒裝等特點,理解時要適當補充省略成分、調整語序。詩中的關鍵詞句往往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的觀點態度。有的詩句語意雙關,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結合全詩細心揣摩,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意。

4.感受詩的形象。

詩人創作詩歌時,其意念、感情和客觀物象,都是以想象為中介而融合成詩歌形象的,讀者就應該透過詩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聯想、想象,涵泳意會,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現出詩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體味詩中要暗示啟迪讀者的思想內容。鑒賞時認真理解詩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題。

5.領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詩的意境,就是詩歌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為了創造出和諧、完美、鮮明的意境,詩人常常把抒情同寫景、敘事結合起來,力求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和象征、聯想和想象等手法,鑒賞詩歌時也應借助這些藝術手段來體會詩人所創造的意境。

二、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1.表達方式。

在詩詞曲中,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是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四種,而其中考查的重點是描寫的抒情兩種。

2.修辭方法。

詩詞曲中主要運用的修辭格有比喻、借代、擬人、夸張、對偶、設問、反問、雙關、互文、通感、用典等等。故這些修辭格必須掌握。

3.表現手法。

鑒賞古代詩歌,必須懂得所用的表現手法中的常用術語。如:虛實結合、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托物言志、襯托、渲染、象征、聯想想象、卒章顯志、過渡照應等等。短小詩詞應顯得簡明扼要些。

4.思想感情。

古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豐富多彩的,比如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和憂國憂民”等,如果高度歸納起來,思想感情主要是以健康樂觀、積極向上、奮發求實正面為主,而以離愁別緒、征夫思婦為輔。

三 、分清類別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以分為敘事詩與抒情詩;
按形式分,可以有古風(古體詩)、格律詩、民歌、樂府等;
而在古風(古體詩)和格律詩中,又可分出多種類別。類別不同,形式、風格也不同。

如寫景抒情詩李白的寫景抒情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倍潭趟木湓?,卻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詩。詩中寫出了煙花含愁,孤帆滿載著遺憾,天際碧水帶走了無盡的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從每一個畫面中流露出來,故意境全出。

如邊塞詩歌的藝術風格也不盡相同,有的豪放曠達,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有的雄壯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微體會,才能有可能準確領會到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所反映出來的邊塞征戰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的藝術風格。

除了寫景抒情”、“詠物言志”、“邊塞征戰”、“懷古詠史”這樣幾類富于明顯特征的詩詞之外,還仍然有不同于這幾類詩詞的其他題材的詩詞歌賦作品。比如說還有諸如“懷親、送友、思鄉、贈別、生離死別、人生感悟、閑情逸志和羈旅奔波、疲憊勞頓”等等,

四、 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范文第3篇

“”民歌運動

新中國成立后,勞動人民政治上翻了身,心里充滿幸福感、自豪感,“詩言志,歌詠言”,他們迫切要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抒發出來。新民歌自然而然地興盛起來。特別是1957年冬到1958年春,各地農村依靠集體力量興修水利,創造了意想不到的奇跡,顯示了組織起來的偉大力量。農村中出現大量抒發豪情、贊美英雄、描繪理想、歌唱未來的新民歌。1958年初,中國文藝研究會把這些新民歌編選了一本《農村歌謠選》。

這場新民歌運動,與的推動有關。非??粗孛窀杳裰{,1957年11月與臧克家談話說:關于詩,有3條:精練;有韻;一定的整齊,但不是絕對的整齊。強調要從民間的歌謠發展。在1958年3月22日的成都會議上,他提出要搜集民歌,并說:中國詩的出路,第一條民歌,第二條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新詩來,形式是民歌的,內容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報》根據搜集民歌的意見,發表了《大規模地搜集全國民歌》的社論,贊揚新民歌是“群眾的智慧和熱情的產物”,強調搜集新民歌是“一項極有價值的工作”。此后,在武漢會議和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再次就民歌搜集問題與方法發表意見,正式提出了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實主義相統一的口號。接著,《人民日報》發表《要抓緊領導群眾文藝工作》和《加強民間文藝工作》的社論,中國文聯、中國作家協會等單位立即召開“采風大軍總動員”座談會,全國各省市區黨委也都陸續發出關于立即組織搜集民歌的通知。搜集民歌,成為“當前的一項政治任務”。各地迅速成立了采風組織和編選機構。全國的作家和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紛紛深入農村、工廠、部隊,邊采風邊創作邊輔導群眾。

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新民歌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從十歲左右的兒童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從農民、工人、機關干部、普通市民到專業文藝工作者,幾乎都投入了這股洪流。人們充分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手段進行多種多樣的詩歌活動,出現了“大字報詩”“槍桿詩”“扁擔詩”“機床詩”“墻頭詩”“爐壁詩”“黑板詩”“田頭詩”等形式。1958年,中國詩歌幾乎進入了一切領域。正如徐遲所描寫的那樣:“詩寫在街頭上,刻在石碑上,貼在車間、工地和高爐上。詩傳單在全國飛舞?!?/p>

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賽詩會、民歌演唱會、詩歌展覽會、擺擂臺、街詩會等,是推動民歌創作運動的方法。新聞出版界也盡力為新民歌鳴鑼開道。各地報刊都紛紛開辟民歌專頁、專欄登載民歌。1959年9月,由郭沫若、周揚主編出版了新民歌集《紅旗歌謠》,收錄民歌300首,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新民歌運動的成就。

應該承認,“民歌”中有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價值,但也存在嚴重問題。由于主觀主義盛行,把新民歌這一精神生產的作用強調到了不適當的地步,助長了民歌運動中的“浮夸風”。同時,由于在藝術上把浮夸空想當革命浪漫主義,直接間接地為高指標、浮夸風推波助瀾。

天安門詩歌運動

如果說,民歌是中國人民歡樂、勞動的頌歌,“天安門詩歌”則是悲壯的、英雄的戰歌。1976年4月發生的天安門詩歌運動,是群眾文學創作“從地下走到了地上”,標志著人民群眾的忍耐已經到了盡頭,地下的熔巖終于噴發了。周揚說得好:“歷史是無情的,也是富于戲劇性的,‘’篡黨奪權首先從文藝戰線開刀,人民則利用文藝的重錘敲響了他們覆滅的喪鐘?!?/p>

1976年1月8日,逝世,引起全國巨大的悲痛?!疤祗@一聲雷,地傾絕其維。頓時九州寂,無語皆淚水。相告不成聲,欲言淚復垂?!比藗冃耐慈缃g,不僅因為黨和國家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因為當時病重,“”趁機搗亂,主持整頓給內亂的中國帶來生機的鄧小平卻受到批判。每一個正直的中國人,都為黨和國家的前途憂慮,對“”充滿憤恨。

當全國人民用各種方式悼念時,“”卻明目張膽地攻擊,不準人民進行悼念活動,強制大家“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人民目睹“”的倒行逆施,憤然而起,口誅筆伐。一位工人的詩寫出了群眾的情緒:“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杰,揚眉劍出鞘?!?/p>

1976年清明前后,全國許多地方爆發了以悼念為主題,以詩歌為武器,以申討“”為目標的群眾運動,這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群眾革命運動,也是一次廣泛的群眾詩歌運動。對的悼念,就是對“”的宣戰。其中被“”稱之為“反革命逆流的南京事件”可以說是天安門詩歌運動的前奏。一首署名“萬萬千作詞,千千萬抄寫”的《捉妖戰歌》,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的丑惡嘴臉和反動伎倆。億萬群眾的正義呼聲,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英勇氣概和剛強意志。

這一群眾革命運動,在天安門形成高潮。多達數百萬人次的群眾自發地成群結隊到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前獻花圈、花籃,張貼標語、傳單,發表演說,朗誦詩詞、誓言。久蓄在人民心中的愛和恨,像火山熔巖一樣迸發出來。真是:“紀念碑前灑詩花,詩刊不登報不發。莫道謠文篇篇載,此是人民心底花?!痹姼璩蔀樽钪饕?、最有力的武器。它被寫在花圈上,貼在紀念碑的護壁與欄桿上,貼在廣場燈柱上,掛在松柏枝葉間。人們還在廣場上朗誦歌唱。清華學生寫的《獻上一朵素潔的白花》,幾千人聚集廣場中央反復齊聲朗誦。還有人把悼念的詩詞譜成歌曲,在廣場教唱。天安門廣場上出現了萬人大合唱的動人心魄的場面。當時,人們都爭抄天安門詩歌,并以手抄的方式傳播,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影響。

“”一伙對此十分仇恨和恐懼。他們首先以中央的名義發出電話通知,誣蔑南京群眾的悼念活動是“分裂中央”。4月2日,這個“電話通知”向北京各單位普遍傳達,說什么“清明節送花圈是舊習慣,應當破四舊”,要求人們不要去天安門廣場。

這個“電話通知”激起了廣大北京市民的極大反感,更多群眾涌向天安門廣場,并寫詩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誰說清明是‘四舊’?誰說清明習慣臭?年年祭奠我先烈,今發禁令何理由?!莫道《文匯》鬼火亮,自有人民寫春秋。寄言魑魅慢猖狂,勿學林賊把命休?!?/p>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范文第4篇

關鍵詞:音樂;詩歌;意象;節奏感;畫面感 ;審美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Rhythm and Im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Poetry

WANG Min-ying

一、音樂與詩歌的旋律、韻律之本質――節奏感

音樂與詩歌的本質都是時間結構,節奏是生命時間的基本存在形式,只有處于節奏中的時間體驗才是生存體驗。音樂與詩歌都是時間性的藝術,都靠內在的節奏反映出時間的主體性變遷和流動,傳達創作者瞬間永恒的生命感知。節奏和旋律是音樂的主要因素,是音樂的生命。抽象的音符組合能夠轉化成可以讓人感知的情感,是因為音符的組合中有內在的節拍,這些內在的節拍形成了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旋律的高低起伏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關聯,和人的心靈相通,暗合了人的生命律動,成為眾人所欣賞的音樂。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說:“分配給音樂的艱巨任務就是使這些隱藏起來的生命和活動單在聲樂里獲得反響,或是配合到樂詞及其所表達的觀念,使這些觀念沉浸到上述情感因素里,以便重新引起情感和同情共鳴?!雹僖魳贩从沉酥黧w的生命體驗,喚醒了欣賞者的生命與審美意識,從而進入到了音樂這一聲音表達藝術特有的境界之中,產生了精神上的愉悅感。節奏的內在原因是人的呼吸,外在原因是四季交替以及天體有規律的運行,它是生動的、活潑的、富于變化起伏的,是對生命活動的藝術實現,因而,欣賞者在捕捉到這種旋律時,感受到了美。許多著名樂曲都是靠內在的節奏和旋律來打動人心的,它的旋律展示了自然或人生的美,引起人的共鳴。人在智慧深處具有一種獨特的隱秘的感覺,即美的感覺,借助于它,人能領悟藝術,而音樂就是能迫使這種感覺振動的手段之一。有許多的記載都是關于人在欣賞音樂過程中(或欣賞后依然沉浸于)的審美感受?!墩撜Z•述而》中有這樣的內容:“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②孔子聽了美妙無比的“韶樂”之后,很長時間他的身心都被“韶樂”帶來的愉悅所縈繞。不僅是靠著史書中的記載,生活中人們對一些曲子仔細聆聽,細致品味,樂曲的美感依然會從心頭油然而起,飄然彌散,心靈不由得隨著樂曲的旋律起伏、旋轉,不知是樂曲打動了人心,還是人心中本來就有著飄渺的旋律,未被自己認真體味譜寫,而眼前聆聽的恰是作曲者對自己心靈的輕盈、飽滿的觸發。聽古典名曲《梅花三弄》,開首的一段低音曲調,傳達的是肅穆深沉的情感,樂曲仿佛破空而來的天籟,直入人心,好像冬天雪地的陰沉、寒冷浸透了人的心扉。樂調徐徐展開,聲音漸趨空靈,人的感覺也逐漸的輕盈虛飄,幽美秀雅的樂聲,讓人進入了優美而莊重的超脫境界。再后來,清越的音色、簡潔的旋律,反復出現了三次,重復中又略帶變化。人好像是從剛開始的看到一枝梅花,到走進盛開的梅樹林,繁花滿枝,暗香浮動。這時的樂曲渾厚剛勁中透著圓潤細膩,搖曳變幻中含著悠遠綿長,人的情緒也跟由著興奮、激動到沉靜、陶醉,在花的海洋中留戀忘返。這起伏變化的美的感受,是由音樂的高低起伏的節奏旋律傳達出來的。不同的旋律傳達不同的情感。音樂靠旋律抓住了人的心的律動。德國音樂評論家霍夫曼說,“音,你何處都在,但能表達出精神界高貴語言的音群即旋律,卻只存在于人們的心中?!?③一切情感的發生都屬于音樂表現的范疇,旋律表達著自然界的生機,述說著自然和人生的生生不息的律動,這是樂曲感人肺腑的力量來源,也是音樂靠著節奏與旋律可以把人帶入審美境界的重要原因。

詩歌是以抒情為第一生命的。無節奏無以成詩,節奏旋律的安排是傳達詩歌情感的有效手段。韻腳和平仄音節是體現詩歌節奏旋律的主要方面。在樂曲中往往把一個音組反復重現,使旋律在統一之中帶有回環之美。詩歌的韻腳與這樣的音組起著同樣的作用。平仄章節的相互間隔交替,使聲調的抑揚、長短、舒促錯落有致,變化鮮明,詩歌的聲情之美才得以顯示。比如著名的唐詩《春江花月夜》,很多人都把它當作初唐詩歌的頂峰。聞一多先生也對它贊不絕口,稱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詩中表現了“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薄八玫降姆路鹗且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薄斑@是一番神秘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④這樣清新、優雅的詩境也是借助于錯落有致的韻律節奏來表現的。這首詩中的感情旋律是那樣的熱烈、深沉,讀起來卻相當自然、平和,猶如人的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抑揚回旋。全詩共有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了九個韻。全詩以平聲庚韻起首,中間依次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用仄聲遇韻結束。在這里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錯落,高低相間,依次為洪亮韻(庚、霰、真)――細微韻(紙)――柔和韻(尤、灰)――洪亮韻(文、麻)――細微韻(遇)。隨著韻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替錯落,詩歌的節奏與旋律顯得一唱三嘆,回環往復,又層出不窮,水回云疊,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韻律的起伏變化切合這詩情的抑揚高低,使詩歌的意境宛轉流暢、和諧優美。在這首詩里,聲情對詩情的推動作用非常強烈。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中也說,“領悟文字的節奏是一件極有趣的事。我讀音調鏗鏘、節奏流暢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樣有節奏的運動;緊張或是舒緩,都產生出極愉快的感覺。如果音調節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覺局促不安,好像聽廚子刮煙鍋似的。我因此深信聲音節奏對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⑤詩歌的音調節奏,對于詩意的補充,詩情的展示,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好的韻律可以讓詩意展示得更加充分、飽滿,讓詩歌具有更加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人甚至可以因此被“喚起狂熱,平靜下來,受到激勵,激起發笑,激起痛苦,激起任何一種感情?!?⑥人的心靈也就這樣被方寸之間的小小詩歌給喚醒了,感染了……詩歌講究韻律,這種韻律與音樂的旋律一樣,都是為了審美的需要,從本質上說,都適應人生理上對節奏的需要。人都是在時間中生存的,節奏是時間基本存在形式。詩歌的韻律和音樂的旋律對人的主觀時間體驗的表現,是詩歌與音樂最本質的聯系。詩歌和音樂都能通過韻律或旋律喚起人的內在節奏。人的內在節奏,也就是人對生命的感覺,對世界、對宇宙的真實感受。這種感受本來是沉埋于日常生活之中,被平凡的、瑣碎的生活給掩蓋了、遮蔽了。當它被音樂或者是詩歌給喚醒后,就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一種超越于平凡生活之上的奇異感覺和不死渴望,這就是審美,是美給人帶來的生命洗禮,也是音樂和詩歌的力量之所在。詩歌的韻律和音樂的節奏都是為了適應人的情感節奏而設置的,這種時間表現上的一致性也是詩歌和音樂的本質聯系。

二、音樂與詩歌的視覺、意象之神韻――畫面感

新柏拉圖主義的創始人普羅丁在《論美》中說,“美主要是通過視覺來接受的。就文詞和各種音樂來說,美也可以通過視覺來接受。因為樂調和節奏也是美的?!?⑦音樂和詩歌表達的都是流動著的時間,時間本身不可以被表現,時間中的客觀意象可以體現出創作者的情緒變化,從而暗示時間的流動與變遷。在音樂與詩歌中,樂調和節奏都是對時間的有規律性的劃分,這種劃分是主觀情感的表現,傳遞了創作者的情緒。這種被節奏化的時間也需要借助客觀意象來展示跌宕起伏的旋律所傳達的情感,從而都能喚醒欣賞者的美感,喚起他們的審美聯想。由聽覺感受到的東西是變幻無常的、含糊的、不固定的。人在有意或無意地把它轉化為視覺意象之后,對音調所傳達的情感也會更加清晰起來,對旋律中所暗示的意境也就把握得更加明了、真實。美的畫面和旋律都是對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傳達,不同的是,旋律更為抽象一些,畫面則要具體、生動、真切得多。在對音樂的欣賞過程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心頭升起層次豐富的各種畫面,進入立體的空間意境,這也是對旋律美的一種感知、感受的方式,是把握旋律美的一種極為重要的途徑。如《梅花三弄》中,開首的一段引子音調低沉,好似眼前有茫茫雪地,萬木凋零,唯有梅花鐵骨錚錚,迎寒傲立。接著隨著清越的蕭音與古琴的泛音一唱一和,梅花“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形象也仿佛在人的眼前徐徐出現,愈來愈清晰、鮮明。三次反復的詠嘆之后,樂曲轉入急促剛健,跌宕多姿,展現出梅花于風雪中昂首挺立,臨風搖曳的動態。情緒的變化也隨畫面的轉變而轉變,從低沉肅穆到清新恬靜,再到嘆欣賞流連,樂曲的意境愈加深遂,愈顯跌宕?!洞航ㄔ乱埂分械牡谝欢巍敖瓨晴姽摹?樂曲委婉平靜,似乎可以看到夕陽映江,熏風輕揚漣漪的景色。第五段“水深云際”,樂曲速度加快,“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深沉、壯美景象也隨之油然而生,悄然而起。第九段“乃歸舟”,悠揚舒緩,恰到好處地描述了歸舟遠去,萬籟歸寂,春江更加恬淡寧靜與澄澈。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以在時間中流淌的節奏與旋律創造藝術的美感;它同時也是空間的藝術,時間的流動需要借助空間的變化來顯示。主觀體驗下的節奏和旋律激發人的想象,訴諸人的視覺,同時顯露相應的情感,這種空間的視覺畫面是模糊的、變幻不定的,欣賞者的審美聯想使它變得清晰明了,音樂欣賞隨之更加深入真切。詩歌則和音樂不完全一樣。詩歌中用得比較多的是各種意象,靠著意象就可以引起人的聯想,喚醒人相應的感慨,詩人華滋沃斯說:“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贝笞匀恢械幕ǘ淙绱?詩歌中經過筆墨描畫的、浸透了詩人剎那間的生活感受、靈魂飛揚或悸動的暗示的花朵亦如此,甚至可能會具有更長久、更深沉的力量。但是詩歌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跳躍性。孤立的意象碎片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詩人的意志或感覺,它甚至可能會是支離破碎、完全看不出意義的。把斷裂開的各種意象連接起來,在詩歌中形成層次豐富、細致入微的內在韻律,詩的美感才能連綿不斷地涌現出來,甚至可能會因為意象連接時詩人所運用的動詞、連詞、倒裝手法等等藝術手段,增加了意象連接的多種可能的方式,使詩歌有了更豐富的意蘊。詩歌給人帶來的美感也是通過畫面來呈現的,而詩歌的內在節奏、韻律是引人進入美的境界的必要途徑。沒有了內在的節奏、韻律,詩歌中的意象就會失去它的靈魂和生機,成為了毫無意義的堆砌。詩歌表達的不僅僅是一個語言事實,更加是一個時間事實,是詩創作主體對于世界的時間化感知。只有當詩歌語言被用于表現生命時間本身,詩歌語言才獲得其內在旋律。又因為時間的不可表述,必須通過空間意象的律化以及生命時間的流轉,才能對時間的流逝做出標示。對于一首詩來說,韻律是內在的,畫面是外在的。內在的韻律需要借助外在的畫面來展示,沒有內在的韻律,也形不成外在的畫面。詳盡委婉曲折的感情過程,構成回環往復的意脈流動,提示出主體感情的變遷,造成“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美學境界,這是好詩的必要因素。感情流動無礙,意象連接無痕,才能不堆砌。譬如謝的“黃鳥度青枝”,一向被認為是比較拙劣的詩。在這句詩里,有黃鳥,有青枝,但是讀完之后我們在感覺中形不成生動的畫面。因為,“度”字不能傳達鳥的動態,不能通過鳥兒在跳動時輕盈或俏倩襯托出作者當時的心境,也就是說作者的情感意緒沒有被表現也來。揣測不出作者的心態,讀者在讀的時候,心里不能形成想象,不能浮現出小鳥的枝頭的種種或是安閑或歡悅是可能的情景。另外也是一句寫鳥兒的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寫得就比較形象。細雨霏霏,魚兒噴吐著泡泡游到了水面;微風輕拂,燕子傾斜著掠過水蒙蒙的天空。魚的歡欣,燕的輕盈,作者看到這些時的喜悅,都非常自然。作者緣情體物,讀者也隨著感受到熱愛春天的情懷,看到了春天如畫的草堂。詩人的情感使詩歌的畫面有了清晰的呈現。詩歌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于詩歌語言的被理解和接受,同時也在于和詞語一起傳達的情緒被感知。詩歌對于一首詩來說,畫面是外在的,感情和節律是內在的。有了內在的感情,才有了外在的畫面,聲韻才能變成神韻。音樂與詩歌都是以聲音為手段訴諸于人類的智慧和情感的。人對世界的時間化感知,是音樂與詩歌的共同起點。節奏和旋律,是這種時間化感知的表現,也是音樂與詩歌藝術的神理所在。畫面感的形成,也是時間的另外一種形式,畫面的存在是為了證明和表現時間的流動。不論是音樂還是詩歌,都要借助于空間畫面來顯示時間的流動,傳達主觀體驗下的情緒變遷。

三、結語音樂與詩歌的美滋養了幾千年的文明。最初的詩就是歌詞,遠古大地上的先人們,或許被人群所激蕩,或許為自然所激發,他們的心靈蒸騰了,他們的意緒升華了,說話變成了唱歌。古詩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來演唱的,中國古代的音樂與詩歌有著不解之緣?,F在它們仍是美的殿堂中難以截然分開的兩種藝術形式?,F代人的詩歌吟唱,是對脫節的音樂和詩歌的重新結合,是對二者關系的重新建立。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藝術團的古代音樂,用獨特的視角把聽眾帶到華夏歷史厚重的歲月中,既化古人之意,又富時代氣息,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這充分說明當下對音樂、詩歌追本溯源,回憶其發生、發展的狀況,分析其內在本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① 黑格爾《美學》第3卷上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45頁。

②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0頁。

③ 何乾三《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頁。

④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古藉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8頁。

⑤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2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頁。

⑥ 何乾三《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頁。

⑦ 轉引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3頁。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吳湘洲.永明體與音樂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沈亞丹.寂靜之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范文第5篇

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造成氣氛,激發興趣

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造成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學習《雨中登泰山》,抄錄杜甫的《望岳》一詩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導朗誦,領會意境,引起學習欲望。學習《勸學》,抄錄背誦漢樂府詩《長歌行》,體味詩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純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學生產生對課文的喜愛之情。學習《〈指南錄〉后序》,背誦《過零丁洋》或岳飛的詞《滿江紅》,激發師生對祖國的摯愛情感,造成濃厚的學習氣氛。

二、補充課文,加深理解

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
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追根溯源,領悟題旨

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

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唐弢的《瑣憶》以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弊鳛樨灤┤牡募t線,故教師可將全詩《自嘲》介紹給學生,使其認識魯迅先生鮮明愛憎的思想根源,幫助學生領悟作品主旨。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在寫作教學中也可提供有關詩詞為寫作引用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目的。

如布置學生寫《我愛校園的綠樹》,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校園里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寫《春蠶賦》,練習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可提供李商隱的詩《無題》,使學生在吟誦過程中體味“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品格,將物的生物特征與人的精神品德聯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法和主題。

五、了解民俗,開闊視野

許多詩詞歌賦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
吟誦的詞《采桑子·重陽》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學生介紹清明的來歷;
講述丙辰清明天安門廣場悼念的情景;
抄錄杜牧的詩《清明》。

国产午夜av秒播在线观看|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久久er超碰这里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