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從合理設置農藥課程、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教材建設、開展多元化實驗和實踐教學等方面探討植物保護專業的農藥教學。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藥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C-0056-03
當前,我國在大力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也日益重視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200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從農產品生產產地、生產操作規程、流通包裝和標識等方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進行完整立法。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規范,海南省作為全國“菜籃子”工程重點發展的地區,全面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若干意見》《海南省冬季瓜菜質量安全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縣經濟與社會發展考核指標。如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議題。
農藥在保障農產品高產增收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據農業部網站消息,農作物病蟲草害引起的損失最多可達70%,通過正確使用農藥可以挽回40%左右的損失。但是,不合理使用農藥,違規使用劇毒高毒農藥,導致農藥殘留超標,害蟲抗藥性加劇,環境污染嚴重,這些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最終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開展農藥教學與實踐,將有助于該專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助于學生工作后將綠色理念帶到相關行業,為社會共同保障植物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為此,本文針對植物保護專業的農藥教學和實踐進行探索。
一、以環境友好為前提,合理設置課程
合理的課程設置有利于學生深入掌握基礎知識,拓寬視野,提高綜合素質。課程設置應結合社會人才需求情況逐步形成優化體系。植物保護專業屬于海南大學老牌農科專業之一,具有悠久的專業歷史。該專業學生必修植物化學保護課程。該課程教材從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斷革新,變換過時農藥內容,淘汰劇高毒農藥品種,做到與時俱進。近年來,隨著區域發展,國際國內對環境認識提高,對農藥要求更加嚴格,為此,海南大學農藥學的課程設置中增加了農藥學、生物農藥、農藥殘留檢測、農藥生物測定課程,農藥與環境、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等課程,農藥相關課程所占學時比例由7.32%升至8.50%;將農藥、環境、質量安全三者協同,將生物農藥、殘留檢測進行定位,將綠色理念扎根在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充分學習農藥的相關課程。
二、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基礎,優化教學內容
農藥教學涉及領域廣泛,涵蓋化學、生物學、毒理學等諸多學科內容。任課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各學科,整合各學科的優勢,更新學科內容,系統、完整、適時優化農藥的教學內容。近年來,我們對農藥品種結構的講述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更新和完善,高毒品種不再涉及;將重點放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品種上。由于化學農藥給社會帶來了負面效應,生物農藥所起的作用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為了緊跟時代發展,自2005級開始,海南大學增設了生物農藥課程,其內容涵蓋了微生物源、植物源、動物源農藥以及轉基因植物方面。要求學生熟知當今常用的生物農藥品種,如蘇云金桿菌、乙基多殺菌素、井岡霉素等。另外,為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及時了解該領域發展前沿,任課教師結合自身課題,如生物除草劑、植物源天然產物農藥、南藥植物拮抗內生菌、放線菌等研究課題,在學生中開展創新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綠色農藥服務意識,掌握農藥新的理論方法、新品種、新的防治方法。
三、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高等教育中聯系教學主體和客體的橋梁,它決定了教學效率和質量。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目的是調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框架結構,培生創新思維能力?;谵r藥學科各課程的需要,我們對其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探索。
(一)避免“滿堂灌”,開展互動教學?!肮噍斒健苯虒W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別是在“重基礎、寬口徑”的指導下,專業課程的學時不斷減少。原來一門專業課植物化學保護為60學時,后來縮減成40學時。同樣的內容,在學時減少的情況下,要全部傳授給學生,教師不得不向學生滿堂灌輸大量信息內容,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學生主觀能動性無法發揮。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學習中構筑自己的知識大廈,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因此,在教學中應適當開展互動教學,提出疑問,埋下伏筆,促使學生思考,然后開展相應的討論或辯論。
(二)結合動畫、視頻,開展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能把教學難點、要點通過動畫、圖表等形式生動、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賦予教學內容動態化和豐富化的信息,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農藥與環境課程主要講授農藥對農業環境的影響,論述農藥在農業環境中遷移轉化的基本規律,要求學生掌握農業環境污染的防治。傳統教學方法傳授的內容比較抽象,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專業教師將其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以圖片形式展示農藥在大氣、水、土壤遷移轉化的基本規律,輔以動畫形式講述文字內容,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農藥殘留檢測課程包括樣品的采集、樣品的制備、農藥殘留分析的質量控制、農藥殘留的檢測等,內容較多,涉及的內容沒有實際操作或演練,學生很難掌握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每個操作程序,任課教師將樣品的采集、樣品的制備和檢測等整個操作過程整合成視頻,給學生播放,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輕松掌握農藥殘留檢測的整個流程,為進一步實踐應用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進網絡教學。植物化學保護是海南大學精品課程,學生可以利用精品課程網絡平臺,通過校內網絡在線查看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在課余時間補充課堂筆記記錄的遺漏;同時對培養計劃課時安排較少的章節進行有目的的知識拓展。復習考試階段,學生可以下載精品課程試題庫自行復習,加深印象。同時,國內很多高校,如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都開設了農藥學相關課程的網絡平臺,學生也可以上網學習,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豐富學科知識面。
四、加強規劃教材和特色教材的建設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中重要內容之一,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確保教學質量,讓學生及時掌握農藥領域最新發展理論和實踐成果,我們一直堅持采用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出版的“面向21世紀教材”和“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見表1)。另外,針對熱帶地區特有的教學內容,我們聯合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織編寫部分特色教材,如《農藥專業英語》《農藥學科群實驗指導》《生物農藥研究及品種介紹》《冬季瓜菜安全用藥技術》等。這類教材結合熱帶地區的特色和病蟲害的特點進行編寫,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本地區的農藥使用及管理情況,有助于學生畢業后與社會無縫對接,為培養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表1 農藥學科教材選用情況
課程名稱教材出版社出版日期作者類別
植物化學保護《植物化學保護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徐漢虹“十一五”規劃教材
農藥學《農藥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6吳文君“十一五”規劃教材
農藥殘留檢測《農藥殘留分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8岳永德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生物農藥《生物農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洪華珠“十一五”規劃教材
農藥專業英語《農藥專業英語》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3駱焱平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生物農藥《生物農藥研究及品種介紹》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楊 葉-
農藥學實驗《農藥學科群實驗指導》海南出版社2008.5駱焱平-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冬季瓜菜安全用藥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6駱焱平-
五、開展多元化實驗和實踐教學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提出的“強化實踐育人”、“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的要求,我們緊抓實驗、實訓、實習教學環節,加強實驗室、校內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促進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有效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一)加強硬件建設,注重實驗教學。2007年,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獲批農藥學部省共建實驗室,2009年實驗室面積由220m2增加到560m2,分別設置建設了植物化學保護實驗室、農藥學實驗室、農藥生物測定實驗室、農藥殘留實驗室、農藥劑型加工實驗室、色譜室等。擁有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超臨界CO2萃取儀、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水分測定儀等儀器,設備總值超過500萬元。實驗室配備3名實驗人員來維護、保障、管理實驗室。試驗教學基地由30畝增加到110畝,同時在海甸校區新增20畝。教學基地建立了現代化的大棚設施,為現代化農產品的生產、監督、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硬件設備完全能夠滿足植物保護專業學生開展農藥實驗,也可以滿足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需要,讓學生實現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并樹立安全的農藥使用觀。
(二)拓寬實習、實訓范圍。海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有130畝,供學生開展種植及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實習場所。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針對一種作物,從生長到管理,從收獲到銷售,整個環節參與監督管理工作。嚴格把握農產品的質量關,防止高毒農藥的使用,避免農藥的亂用和不合理使用。同時,利用課程實習、綜合實習和生產實習的機會,學生參與到農藥相關企業或者種植基地中開展實習實訓活動。近年來,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與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內外多家知名企業和科研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農藥實習基地,形成了“產學互動、學做合一”的教學格局。每學年,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組織學生,專業老師帶隊,現場參與實習。實習內容一般為農藥劑型識別、生產加工、藥效試驗、經營管理等技能,特別是2011年12月開始的海南省冬季瓜菜檢測實習,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選派部分品學兼優的學生在海南省秀英港、南港碼頭,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協助海南省農業廳植保站工作人員,對海南省冬季出島瓜菜進行農藥殘留檢測。該項實習既鞏固學生對農藥知識的掌握與認識,又服務海南社會,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安全。
(三)建立課外科技創新小組。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科技創新小組,不斷提供學生實踐能力。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對在校期間取得的發明、創作、專利、發表論文的學生給予0.5~3.0學分的獎勵,并計入該生的專業選修課學分,在評優、評獎時給予優先考慮(見表2)。這期間,該專業學生曾獲得2001年第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11年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三等獎,海南省挑戰杯二等獎。
表2 科研創新獎勵學分表
項目名稱級別學分獎勵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發表論文國家級321
省級210.5
成果專利發明、創作國家級321
省級210.5
(下轉第112頁)
(上接第57頁)
六、實施效果
海南大學設立植物保護專業以來,學校順利向全國各主要領域輸送植物保護專業的畢業生近2000人,獲校級以上各類榮譽或獎項200余項。近5年有60余人免試推薦到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等211重點院校深造讀研,包括考研的升學率合計約為25%;就業學生在深圳諾普信、惠州中迅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南國綠洲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等農藥相關企業就業人數比例在25%以上。學生以其良好的綜合素質和過硬的技能受到研究生導師和企業領導的肯定,贏得了社會的青睞。
總之,我們必須緊跟社會發展步伐,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實踐中不斷改進,積累經驗,努力提高教學效果,才能真正提高農藥教學質量,培養出新世紀高素質、高能力人才。
【參考文獻】
[1]丁偉,趙志模,肖崇剛.我國農藥學科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3(1)
[2]王永民.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學習效率[J].新課程學習,2012(3)
[3]劉兵.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J].大學時代: 教育研究版,2006(6)
[4]岳永德.農藥殘留分析[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5]駱焱平,王蘭英,楊葉.植物化學保護實驗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優化[J].中國科技教育,2008(12)
【基金項目】海南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hdjy1120);教育部第三批特色專業建設點資助項目(TS11084);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作資金項目
【作者簡介】駱焱平(1973- ),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