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的出現不僅給人們帶來諸多的便利,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據2005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參考。
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計算機;因特網;行為,成癮;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5-0530-02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的出現不僅給人們帶來諸多的便利,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據2005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數已經達到10300萬,半年增加了900萬,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8.4%。網民中以年輕人居多,其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占15.8%。隨著上網行為的普及,其負面效應如網絡過度使用、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IA)等健康危險行為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為了解廣州市青少年網絡成癮健康危險行為流行狀況,筆者對2005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兒少衛生分中心進行的《中國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監測》廣州市的資料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抽取廣州市全日制中學9所,中等職業學校4所,共調查有效學生2921名。其中男生1386名,女生1535名;初中生1203名,高中生1161名,職業高中生557名。
1.2 方法 采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制的“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內容涉及故意和非故意傷害行為、吸煙、飲酒和吸毒等物質成癮行為、網絡成癮行為、易導致意外妊娠和性傳播疾病的、飲食相關行為、運動鍛煉相關行為等6個方面。本文主要針對中學生網絡成癮行為進行分析。采用集中填寫問卷法,由專業人員利用上課時間組織學生以不記名方式自填問卷,并當場回收問卷。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并校驗,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調查的2921名中學生中,在過去7 d內上網的有1978人,報告率為67.7%。其中男生966人,報告率為48.8%;女生1012人,報告率為65.9%。初中生765人,報告率為63.59%;高中生866人,報告率為74.59%;職中生347人,報告率為62.3%。以高中生最高,初中生次之(χ2=41.94,P
2.2 上網時間 見表1。雖然超過40%的中學生在過去7 d內每天上網時間≤1 h,但值得關注的是,有10.24%的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達到或者超過4 h,其中男生211人,女生88人,男生的報告率明顯高于女生(χ2=71.4,P
2.3 上網目的 上網目的前3位分別為:娛樂(歌曲、VCD、flash)占60.97%,聊天占60.12%,查閱學習資料占46.73%。其中53.25%的男生上網目的是“玩游戲”,顯著高于女生(3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6,P
2.4 不同性別、年級學生網絡成癮報告率比較 由表2所見,在多種網絡成癮行為中,“總想著網絡有關的事情”、“不上網就感到不舒服”、“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上網時間超過自己的預想”、“想停止上網又不能自控”、“因上網而不能完成作業或逃學”、“向家長、老師隱瞞上網的事實”等方面,男生的報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
2.5 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結構對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 由表3可見,父母的文化程度對中學生網絡成癮現象的影響不明顯;但家庭結構(學生是否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對中學生網絡成癮現象有一定的影響。在“總想著網絡有關的問題”、“想停止上網又不能自控”、“因上網而不能完成作業或逃學”、“向家長、教師隱瞞上網的事實”、“因上網與家長發生沖突”等網絡成癮現象方面,不是長期與父母共同生活學生的報告率均高于長期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學生(P值均
3 討論
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在提供知識、娛樂及各種信息方面確實為人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次調查顯示,有46.73%的中學生上網目的是“查閱學習資料”,說明網絡的出現在學生查找資料、增長見識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也日益凸現出來。調查顯示,中學生上網行為比較普遍,上網目的以消遣娛樂(網絡游戲、聊天)為多。男生上網多為獲取信息和娛樂,選擇“玩游戲”的比例顯著高于女生。而在網絡成癮行為方面,男生的報告率也明顯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男生有較強的攻擊性、富于好奇和冒險精神以及難于管束等原因有關。隨著年級的增長,各種網絡成癮行為的報告率也有上升的趨勢,高中和中職學生的報告率明顯高于初中生,這與國內的一些報道[2]類似。說明年齡也可能是一個影響因子,其原因可能與高中生或職中生越接近成年,家長和學校也越難以管束有關,也可能與高中和中職學生面臨著高考和就業的壓力,希望從網絡中獲得愉快和滿足,或是以上網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與情緒問題有關。本次調查還顯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對中學生網絡成癮行為的影響不大,但家庭結構的不同對學生網絡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不能長期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包括單親、離異家庭或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學生網絡成癮行為普遍高于與雙親同住的學生,尤其是在“因上網而不能完成作業”、“向家長、教師隱瞞上網事實”、“因上網與家長發生沖突”等網絡成癮行為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學生不能長期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關愛及有效監管有關。
中學生有很多健康危險行為,網絡成癮行為是其中之一。調查顯示,有10.24%的學生在過去7 d內每天上網時間≥4 h,這種現象值得關注。長時間使用網絡會使大腦中多巴胺水平升高,令人短時間內高度興奮,但其后的頹廢感卻比之前更為嚴重[3],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此外,由于網絡空間可以超越空間界限建立大量的人際關系,促使人們脫離現實,正是這些心理特點對網絡成癮者產生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們沉湎于虛擬現實[4]。中學生網絡成癮是社會大小環境與自身特質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對其行為進行矯正的同時,應注意從社會、學校、家庭等諸多方面入手,加強預防。建議有關本部門和學校重視青少年的健康危險行為問題,研究制定相關策略和有效措施,積極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加強對網絡成癮學生日常行為的約束,共同創建有利于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降低學生網絡成癮健康危險行為的發生率,確保廣大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 陳曉松.蚌埠職教中心學生上網情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4):465-466.
[2] 李曉駟,李澤愛.合肥市中學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1):51-54.
[3] 謝延明.關于網絡成癮對任的心理影響的研究.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5):150.
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針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現象,近日,文化部、衛生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15個部門聯合《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綜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斗桨浮穼⑼苿映雠_本土化預測和診斷測評系統,完善網癮綜合防治制度規范。
隨著我國互聯網使用日益低齡化、便捷化,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直至成癮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并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誘因之一。2007年,“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利用技術手段對未成年人在線游戲時間予以限制,但結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戲連續幾天泡在網吧而猝死,某某因網癮發作離家出走甚至誤入歧途……類似這樣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他們都有可能是“網絡成癮癥”的受害者。
“網絡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縮寫作IAD),最早由葛爾?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沉浸在網絡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具體癥狀為,患者對現實生活冷漠,對虛擬的網絡游戲、情愛、信息等沉溺和癡迷。更有甚者,會表現為在上網時身體顫抖,手指經常出現不由自主敲打鍵盤的動作。不過,在業界,伯格的這一理論,目前仍存在爭議。
其實,就大多數人而言,網絡成癮主要表現為上網時間過長。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每天的上網時間為19億個小時,比兩年前增加了60%。網絡成癮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中網癮群體比例為14.1%,人數約為2404.2萬。而最近,澳門公布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現況及成因研究報告顯示,澳門已染網癮的青少年約占總數的22.6%。
在網絡成癮診斷方面,早在2008年,國內就了首部《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網絡成癮被定義為一種精神行為障礙。但這一標準也引來不少爭議。標準中表述: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為平均每日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6個小時,且符合癥狀標準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很多網友以“一夜醒來成了精神病”自嘲。
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網癮大學生;
狀況調查
一、網癮定義及危害
“網癮”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隨后,匹茲堡大學的金伯利·揚博士(Dr.Kimberly Young)發展完善了他的這一概念?!熬W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簡稱IA)、“網絡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或“病態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PIU),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1]。本文所指的網癮為每天連續長時間上網進行與學習和工作無關的行為,包括網絡游戲、單機游戲、聊天、視頻、購物等。
目前,遼寧省高校大學生的網絡使用非常普遍,網絡對他們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影響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負面作用也日益浮出水面,沉湎網絡使得學生日常生活規律被打破,生物鐘紊亂,身體虛弱,性格變得孤僻,容易產生悲觀沮喪等心理障礙,甚至導致思維混亂、非正常死亡。一些學生因“網癮”而降級、退學、犯罪等現象層出不窮,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小的傷害,也給當前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如何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正常的上網行為,己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二、調查對象
為了調查遼寧省大學生的網癮現狀,本課題組在2011年6月至10月期間以遼寧省10所高校大學本科生為主體調查樣本,包括的高校有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建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藥科大學、沈陽化工大學、沈陽理工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沈陽體育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東北大學。此次調查投放問卷數1600份,有效問卷1341份,有效率達83.8%,其中男生為73%,女生為27%。
三、調查結果
1.遼寧省大學生網癮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于2010年2月2日在京了2009中國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009年青年網癮調查報告》顯示:每次連續上網時間的統計是確定網癮的最佳隱性指標,目前我國城市青少年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的14.1%,18—23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達15.6%[2]。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遼寧省大學生連續上網4至8個小時的有161人,占被調查總數12%,屬于具有網癮傾向的人群。連續上網8個小時以上的有82人,占總數的6.1%,屬于重度網癮的人群。把以上兩個數據相加,18.1%應該是遼寧省大學生的網癮比例??梢娺|寧省大學生的網癮比例比全國的調查數據要高。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需求源越來越多,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深。
2.高年級學生網癮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
根據調查問卷統計,本科四個年級網癮人數和所占網癮總人數的比例如下表: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高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學生網癮人數較多,上網是一種中,從一方面來看,高年級同學設計到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知識和就業信息,需要從網絡上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年級的增高,高年級學生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出現逃課和包宿上網等行為,利用大量時間來上網,進而發展成網癮。
3.使用手機在課堂上網現象嚴重
手機這種移動通訊工具已經在大學生人群中實現全面普及,而且隨著這個領域科技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手中的絕大部分手機都能夠實現上網功能。根據調查問卷統計,1341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均有手機,其中有1298名學生的手機具有上網功能,占總數的96.8%。在這1298人中,經常使用手機上網的有897人,占總數的69.1%,在課堂上使用過手機上網的有798人,占總數的61.48%,其中經常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有432人。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知,由于用手機上網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很多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聽課的質量。
4.網絡社交平臺和網絡購物逐漸成為形成網癮的新誘因
眾所周知,網絡游戲是導致網癮的最重要原因,有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無法自拔。相比于大家所了解的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網絡娛樂等會導致網癮,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一些網絡上新興的事物正在逐漸成為網癮的新誘因。
根據調查統計,有1211人在使用微博、人人網等網絡社交平臺,占總人數的90.3%,其中有64.5%人認為他們的主要信息來源來自于這些網絡社交平臺。有445人每天都會堅持登錄這些網絡社交平臺。有231人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會登錄這些網絡社交平臺。網絡社交平臺提供一種信息溝通渠道和交友的平臺,方便大家了解知識和信息的同時,也容易讓大學生沉迷于其中。
同樣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756人曾經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過網絡購物,占總數的56.37%,有209人經常使用網絡進行購物,占總數的15.58%,有85人對各類團購網站上癮,占總數的6.34%。網購雖然有它的優勢,但在網絡上瀏覽大量有關商業信息,期望更低的價格購買到理想的商品和服務,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購買很多不實用的商品,甚至會為了購買而購買,消磨很多時間。
參考文獻:
[1]付洪濤,姚飛,鮑杰,張艷輝.淺析大學生網癮及輔導員因對之策[J].科技教育,2011.
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青少年 網絡成癮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是20世紀人類社會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發明,是科技信息時展的產物。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它已經迅速地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ヂ摼W的發展與其所代表的全球化進程,是人類社會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在全球的不斷傳播,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正日益影響著使用互聯網的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部分青少年由于沉溺于網絡的虛擬空間,以致上癮,對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眾多研究表明“網絡成癮”可不同程度地損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正常學習和生活,諸如生物節律紊亂、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學習成績下降、逃課現象增多,甚至產生自殺意念和行為等,極大地妨礙了青少年的身心成長。
1.省略上發表問卷,調查18000個網絡使用者的網絡使用習慣,結果發現6%的人有成癮現象,主要是青少年和有技術傾向的人。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b以277位美國大學生為樣本,調查發現網絡成癮的比例為8.1%,男女生之比為3.8∶1[1]。Wang報道網絡成癮在澳大利亞大學生中的比例為4%,男生高于女生[2]。Johansson采用電話訪談和郵寄問卷的方式對3237名12―18歲的挪威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網絡成癮的比例為1.98%,男生與女生的比例是1.6∶1。Kima和Yang報告韓國中學生網絡成癮的比例為1.6%―4.9%。Leung采用電話訪談的形式對出生在1977―1997年的699位香港人進行調查,發現網絡成癮比例占調查人群的37.9%[3]。而另一項在香港的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成癮的比例為14.7%。臺灣高中學生網絡成癮的比例為12%―13.8%[4]。林絢暉等人(2001年)調查293名大學生上網人群中IAD者有28名,占總數9.6%[5]。吳漢榮等人(2004年)調查已接觸并使用網絡的1617人中,有170人符合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網絡成癮發生率為10.51%,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生網絡成癮的發生率12.86%,高于女生5.57%,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6]??傊?,由于診斷標準、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的人群種類不同,網絡成癮的患病率文獻報道差異較大。但從中也可以發現青少年的網絡成癮率還是比較高的。
2.青少年網絡成癮原因研究
目前關于網絡成癮的成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不能用單一模式來解釋,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2.1人格因素
網絡成癮者具有明顯的人格特點。Yang和Caplan研究發現具有依賴、害羞、抑郁、孤獨、低自尊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發生網絡成癮。Chak和Leung以722名香港人為樣本,探討網絡成癮與人格特征――羞怯、心理控制點的關系,發現羞怯、外控傾向評分與網絡成癮評分呈顯著性正相關,是網絡成癮的預測因素。Lin和Tsai采用分層整群抽樣對753名高中生進行調查,探討網絡成癮與感覺尋求(sensation seeking)的關系,結果顯示網絡成癮者的感覺尋求總分及脫抑制分量表評分均顯著高于非成癮者。劉傳新等報道人格特征中獎賞依賴與大學生網絡成癮有密切的關系[7]。
2.2網絡使用動機因素
網絡成癮者在網絡使用動機上更傾向于互動游戲、匿名交往、自我肯定、虛擬社區(虛擬現實)、娛樂放松、消磨時間等動機。Morahan-Martin和Schulnacberb對277位美國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網絡成癮學生與非成癮學生相比,上網的原因較多的是結交新朋友、登陸、情感支持、分享共同愛好、娛樂放松、游戲、虛擬現實、消磨時間等。Yang和Tung發現利用網絡尋求心理滿足、娛樂、社交等動機與網絡成癮呈正相關。Chou綜述網絡成癮的文獻,認為網絡本身并不會使人成癮,但一些特定的網絡功能,如交互功能,對網絡成癮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8]。
2.3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身心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矛盾、家庭暴力、單親家庭、家庭功能不良、親子關系差、不良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成員犯罪吸毒等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密切。李濤和張蘭君研究發現網絡成癮傾向大學生的父母較對照組更多地采用過分干涉、懲罰嚴厲、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范方等報道網絡成癮傾向組兒童的家庭在溝通和情感介入方面兩極分化,表現為更多的專制粗暴或過于遷就、溺愛,網絡成癮傾向與家庭功能高度關聯。
3.思想政治教育矯正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優勢,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和生活輔導,使學生了解網絡游戲的內在機理和對個體、社會的影響。有了理性的認識,大學生就可能避免因為好奇而過分沉迷網絡游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同那些網絡成癮的同學交流,使他們認識到老師的關心,并且對已戒除網癮的同學安排幫扶對象,讓他以自己的經歷來勸導說服其他尚未戒除網癮的同學。創造機會鼓勵他們主動交流,引導他們走出因為交流困難而尋求虛擬交往的迷宮。當然,在對上網成癮同學實施專門的心理輔導的同時,也要注意面對其他學生的教育指導,使他們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豐富校園生活,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文體活動,將學生的興趣轉移,讓學生擁有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并逐漸融入集體。擴大學生現實交流的空間,拓展展示學生才能的舞臺,是緩解學生情感焦慮的重要途徑。學校要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科技實踐活動,并且要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開設有關戀愛、學習、就業、人際交往等問題專欄,讓學生之間通過網絡本身,找到自己的“良藥”。
劉純姣[9]的研究表明,思想教育可以明顯改變網癮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思想教育使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降低,敏感性提高,自控力增強,上網時間減少,參與社會交往、學習的時間增加,人際關系改善,現實人際交往能力增強,自信心提高,能深刻體會網癮對身心的危害。研究認為,如果學校措施得當,心理咨詢師堅持不懈,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及家長有力配合,學校各級領導重視,思想教育與心理輔導相結合就是一種有效的大學生網絡成癮群體干預手段。
參考文獻:
[1]Morahan-Martln JM,Sehumacker P.Inel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leal Intem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mPut Human Behav,2000,16:13-29.
[2]Wang Wei.Intemet dependency and psyehosocial matu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J].J.Human-ComPuter Studies,2001,55:919-938.
[3]Leung -Generation Attributes and Seductive ProPerties of the Inemet as Predlctors of Onine Aetiviti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psyehol Behav,2004,7,(3):333-348.
[4]Yang SC,Parison of lntemet addicts and non-addiets in Taiwanese high sehoo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79-96.
[5]林絢暉,閻鞏固.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網絡成癮探討[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4):281.
[6]朱克京.影響大學生網絡成癮相關因素的路徑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4,11,(20):1363-1364.
[7]劉傳新,楊彥春,張麗霞,等.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三維人格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12):1122-1133.
[8]Chou C,CondronL,Belland JC.A revl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met addiction[J].Educational Psyehology Review,2005,17,(4),363-388.
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網絡成癮 中職生 人際關系 相關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網絡日益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網絡對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巨大影響吸引了心理學家愈來愈多的關注和研究。而前人的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成癮對于人際關系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我國關于網絡成癮理論的研究有許多,但尚未有關與網絡成癮與人際關系相關的調查報告,本研究希望能從這一角度出發,更進一步的關注網絡成癮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特別是人際關系方面。希望能夠借此進一步地探討如何恰當地引導青少年,將課內外的學習生活與網絡這一強大的工具結合起來,促進學習,并培養青少年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和上網心理,從而使其建立起和諧人際關系,促進其健康發展。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研究的被試來自廣州市區內三所中職學校,發放問卷432份,回收有效問卷388份,其中男194人(50%),女194人(50%),一年級161人(41.5%),二年級127人(32.7%),三年級100人(25.8%),平均年齡17.3歲(SD=1.11)。
1.2研究工具
(1)中文網絡成癮量表。該量表由臺灣大學心理系陳淑惠教授編制,全量表包含五個因素:強迫性上網行為、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網絡成癮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人際健康問題,共有26題,總分為104分,總分代表個人網絡成癮的程度,越高表示網絡成癮傾向越高。初步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因素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介于.70于.82之間,全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92。
(2)中學生人際關系測量量表。該量表由鄔慶祥老師等編制,收編于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心理測量》一書中,全表共36題,總分為36分,總分代表人際關系好壞程度,越高表示人際關系越好。其中,30-36分以上為人際關系很好,25-29分為人際關系較好,19-24分為人際關系一般,15-18分為人際關系較差,15分以下為人際關系極差。
(3)網絡使用情況背景調查。該調查表系自編,以了解受試者使用網絡的一些基本情況。內容包括第一次接觸網絡時的年齡、上網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家人的態度、常去的網站等。
1.3統計工具:本次調查研究的數據分析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
1.4研究方法。本次調查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先從廣州市8個區中隨機抽出3個區,再在每個區中隨機抽出一間學校,在一年級至三年級中每個級隨機抽出一個班,班里除了被有關機構鑒定為弱智以及從未上過網的同學外,其他同學都作為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
2、結果與分析
表1與表2可以看出,廣州市城區大部分中職生的人際關系還是處于不錯的水平的,平均分為26.26(SD=4.24),男女生之間、各年級之間的分數差別不大。69.6%的中職生的人際關系都是較好的,人際關系極差的中學生只占少數(0.5%)。
由表3可以看出,在.01的水平上,廣州市城區中職生的人際關系與網絡成癮之間存在著顯著負相關。網絡成癮的得分越高,說明其網絡成癮的傾向越嚴重;
人際關系的得分越高,說明其人際關系越好。廣州市城區中職生的中文網絡成癮與人際關系之間存在負相關也就是說,學生網絡成癮得分越高,網絡成癮的傾向越高,則其人際關系得分越低,人際關系就越差。
由表4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網絡成癮耐受性、網絡成癮戒斷反應及強迫性上網方面存在差異,在時間管理問題、人際健康問題及人際關系總分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一年級與二年級之間在人際關系與網絡成癮各方面都不存在差異;
一年級與三年級在網絡成癮戒斷反應反面存在差異,在網絡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時間管理問題和人際健康問題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人際關系方面不存在差異;
二年級與三年級在強迫性上網方面存在差異。
3、廣州市城區中職生網絡成癮與人際關系之間的相關
通過前面的統計分析,我們欣喜地看到,廣州市城區中職生的人際關系處于一種良好的狀態。69.6%的學生人際關系都處于較好或很好的水平,人際關系極差的學生只占少數,且網絡成癮傾向不嚴重,大部分學生的網絡成癮傾向都比較低,只有極個別學生較嚴重。在.01的水平上,廣州市城區中職生的網絡成癮與人際關系之間存在著顯著負相關。由于網絡成癮得分越高,說明其網絡成癮的傾向越嚴重;
人際關系得分越高,說明其人際關系越好。兩者之間存在負相關也就是說,學生網絡成癮得分越高、網絡成癮的傾向越嚴重,則其人際關系得分越低,人際關系就越差。
有些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成日忙于點擊,很少專注地思考問題,很少主動與身邊的人交流,容易加劇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系的異常;
有的青少年沉溺于在網上扮演“虛擬角色”,把自己分成若干角色,帶來角色沖突的迷惑,以致與現實角色之間產生二重或多重人格的沖突,甚至有可能導致“人格分裂”;
還有的青少年由于對網絡的依賴乃至于迷戀會形成網絡孤獨癥,產生人際信任危機,以致產生猜疑、孤僻等心理障礙。青少年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孤獨(Roscoe & Skomski,1989)。他們覺得空虛、孤立、厭倦。在自己覺得被人拒絕、排斥、孤立,無法控制情景時,他們更可能認為自己孤獨(Woodward & KalyanMasih,1990)。男孩子在孤獨方面遇到的問題似乎比女孩子多,這可能是男孩在表達自己的感情上困難更多一些(Chang,Lei & Guo,2004;
Xu,Farver,Schwartz & Chang,2003)。本次調查中,13.7%的被試常常會感到孤獨寂寞(女生45.3%,男生54.7%),12.1%的被試寧愿呆在家里上網也不愿意與朋友出去玩。
青少年在網絡交往過程中往往缺乏真實的感情交流,青少年“網戀”、“網婚”現象較為普遍,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對異性有著朦朧的情愫與幻想,現實生活中的人總是有缺憾的,但由自己想象出來的“夢中情人”則肯定是非常完美的,這就是為什么網絡能不斷的制造浪漫愛情的原因。本次調查發現,13.4%的被試曾一次或多次試過網戀,且不少被試表示對于網戀并不抗拒,青少年在網上打情罵俏、變友、多角戀愛等行為經常發生。另一方面,網上泄密、網上暴力、網上恐嚇、網上欺騙、網上病毒等給青少年帶來的是惶恐不安,由此產生交際的焦慮。網絡還會誘發“情感冷漠癥”。不少青少年把興趣、情感轉移到電腦世界之中,以致在現實生活中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對親友冷淡,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嚴重時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研究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每周上網超過5個小時的青少年中,由25%人表示他們與家人及朋友待在一起的時間少了。
在網絡的影響下,青少年交往動機明顯發生變化:一是模糊,由于網絡上的交往對象十分廣泛,并且帶有不確定性、虛擬性、隱蔽性,有許多青少年對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交友,為什么交友,在思想上比較模糊;
二是膚淺,由于網絡社交的虛擬性,可靠程度較低,大多數青少年認為它僅僅是消遣,“點頭之交”多一些,真心好朋友卻難尋覓,不少青少年在上網交往時更愿意與一些性格怪異、語言偏激者交往,甚至崇拜網上暴力者、黑客;
三是極端,據相關調查,高達52.3%的青少年在網上聊天、交友時主要是找共同的興趣點,許多人一上網就鉆進自己的興趣區域,這種“人以群分”的極端風格是狹隘的,不利于青少年個性的全面發展。
網絡的虛擬性、隨意性、隱匿性容易使青少年交際責任感減弱【3】。中學階段是個頭發展的關鍵期,中學生生理發育逐漸成熟,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覺醒。伴隨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中學生初步形成了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對待社會、對待集體和他人的態度,而且評價各種態度的觀點和標準也逐漸形成。這些態度勢必會反映并體現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并成為影響中學生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由于網絡提供的是一個虛擬社會,它很難形成像現實世界那樣明確的社會規范與道德準則,有很多行為也難以受到法律的明確約束。許多調查都發現,由于青少年網民是以“隱形人”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擺脫了現實社會所有倫理道德關系的束縛,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忘卻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喪失道德感和責任感。有相當多的青少年認同網上欺騙行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78.6%的被試曾經在網上撒過謊,他們認為在網上聊天彼此之間都不認識,相互欺騙是很正常的,也有的青少年認為在網上可以欺騙對方,但不能傷害別人。在互聯網上,他們可以隨便與一個陌生人傾心交流,也可以毫無顧忌的謾罵、嘲笑、誹謗別人。而在現實社會中的任何法律法規都無法對這些行為進行規定,這種灰色地帶,致使部分青少年一切從自我出發,想怎樣就怎樣,絲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這樣自私、不負責任的交往觀很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任性、放縱、不負責任等不良習慣,對于青少年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這些問題的產生,對于規范網絡制度提出了一個重大挑戰。
4、結論與建議
4.1在.01的水平上,廣州市城區中職生的網絡成癮與人際關系之間存在著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網絡成癮傾向越高的廣州市城區中職生的人際關系越低。
4.2重視發揮社會環境的關心和制約作用,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生活氛圍,融洽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現實人際關系,在生理保健等方面給青少年更多的關心;
強化青少年網站建設,設立宣傳正面信息的網站,強化學習、交友、心理咨詢、法律援助、就業等青少年感興趣和為青少年服務的網絡信息,凝聚青少年。再次,發揮家庭的重要作用,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家長要注意控制青少年上網的時間,安排足夠的機會讓他們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家庭、學校、社會面對各種人際交往問題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使他們的交往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最后,加強網絡管理,加大網絡立法力度,逐步建立網上信用制度,增強青少年網上交際的責任感、安全感;
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對網上不良信息的過濾;
加大打擊力度,凈化公共網吧的環境,嚴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傳播。
參考文獻:
[1]李宏利等.互聯網對人的心理影響.心理學動態,2001.9(4):376-381